(一)短期内疫情对出口贸易有一定负面冲击
从出口结构上看,当前我国主要出口产品为工业品,占比高达94%。由于疫情是春节期间向全国各地蔓延,受其影响,各地工业企业春节复工时间延后,交通、物流、仓储等配套行业受限,检验检疫工作更加严格。这些因素将在短期内降低出口企业的生产效率,增加交易成本与风险。
从企业劳动力回流来看,疫情影响在春节之后显现,严重影响人员正常流动。我国各省份根据当地疫情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人员流动管控措施。累计确诊病例超过五百人的省份中,除疫情最严重的湖北外,既包括广东(2019年出口占全国比例为28.8%,后同)、浙江(13.6%)、江苏(16.1%)等外贸大省,也包括四川、安徽、河南等劳动力输出大省。两个因素叠加,会导致我国出口企业复工难度加大。企业产能恢复不仅取决于当地疫情控制情况,还受其它省份的疫情应对措施与效果的影响。根据百度地图提供的春运期间全国总体迁徙趋势,同2019年春运情况相比,2020年春运前期人员返乡并未受到疫情明显影响,而春运后期疫情对人员回程有很大冲击,见图1。
从进口国方面看,在2020年1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新冠肺炎疫情宣布构成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PHEIC)后,尽管WHO不建议采取旅行或贸易限制措施,仍有部分缔约国针对我国特定类别的商品出口执行临时管制。受到限制的产品类别大多为农产品,短期内对我国整体出口的影响有限。但是,随着疫情的持续,贸易限制的国别数量可能增加,临时措施的范围和力度也可能加强。
从航运物流来看,疫情对出口的冲击已经显现。按体量计算,全球货物贸易的80%通过海洋运输,海洋航运业务的变化可以实时反映疫情对贸易的影响程度。随着疫情的持续,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已收紧了靠港规定。马士基、地中海航运等国际航运公司集团均表示已减少中国内地和香港出发部分航线上的船只数量。而太平洋地区平均租船价格在2020年2月第一周已下跌至最近三年的最低水平,见图2。该指标从航运市场的角度实时反映看疫情对出口贸易的冲击。
(二)疫情对出口的长期影响有限
出口贸易受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疫情持续的时间和范围。尽管短期内,疫情对我国出口贸易有一定影响,但是其影响是阶段性和暂时性的。
从需求端看,外需总体稳定,全球经济出现触底回升态势。2月19日IMF表示,目前全球经济发展体现出了一定稳定性,相关风险也有所减弱,并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长要高于2019年0.4个百分点,达到3.3%。2月3日Markit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终值50.4,略高于前值50.0,即略高于荣枯分水岭50.0,创九个月新高。产出和新订单的增长速度加快,就业和国际贸易量也趋于稳定。
从供给端看,国内生产将逐步恢复。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出口贸易的不利影响,中国已经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和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各地方和部门纷纷出台措施加大对相关企业的支持力度。企业复工问题正在逐步解决。据商务部统计,近期各地外贸企业复工复产总体进度不断加快,特别是外贸大省引领带动作用明显。其中,浙江、山东等省重点外贸企业复工率均在70%左右,广东、江苏等外贸大省复工进度也较快。全国范围外贸企业复工进展情况符合预期。随着外贸企业正常生产,物流运输大面积恢复,产业链供应逐渐复苏,外贸形势将逐步好转。
从全球供应链上看,中国仍具备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是全球最大出口国,有全球最齐全的制造产业链集群,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中间环节,位于全球生产分工体系中上游的关键位置,疫情的短期冲击可能在某些领域助推部分产能的转移,但不会改变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中国外贸竞争优势依然客观存在。
(三)疫情对中国进口的影响与对出口影响类似
从进口结构上看,我国进口产品主要为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矿产品。其中,最主要产品为制造业生产中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以及矿物燃料。针对前者,由于当前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相对稳固,作为制造业大国,若出口市场萎缩,国内对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等的进口需求一定会萎缩。然而随着疫情的控制与中国制造业生产的恢复,此类产品的进口量将相应回升。